沈帥青:幼兒學太多玩太少 美國有反思

City

發布時間: 2015/06/15 08:00

分享:

分享:

(資料圖片)

幼稚園教得多、教得難,容易受家長追捧,但學得多就是好?美國近來出現反思,反嫌幼兒學太多、玩太少,不少州份主動鼓吹教師多讓幼兒玩積木、塗鴉,就是相信要玩才有助發展。

在本港的幼稚園,默書、寫完整句子、計算加減數等,已是幼兒的基本動作,小小腦袋塞滿大堆學術知識,被視為贏在起跑綫,但是否如此?美國《紐約時報》上周報道,當地不少人反而擔心幼稚園太側重學術,部分州政府為讓孩子發展得好,紛紛要求幼稚園重新視玩耍為重要基石,讓孩子多玩。

報道就指,抱持「玩多些」理念的,包括華盛頓州、明尼蘇達州、佛蒙特州等,且不止是咀上說說,更有所行動。例如有州份為此設新教學建議,強調玩樂對幼兒的重要,部分州份向教師提供培訓,教他們如何引導學童透過遊戲、藝術等學習,有目的地玩耍,有州份直接鼓勵教師多讓學童畫畫、塗鴉、玩積木,而不是安排小測驗等。報道又指,有地方開始要求幼稚園每天要有25分鐘玩樂時間,又為教室添置積木、玩具廚房、畫架等。

對於港人來說,或覺得美國文化本來就少催谷學生,沒甚麼大不了;但其實,美國部分州政府要鼓吹玩樂,是來自於一場反思,因全球愈見講求競爭力,連美國亦不例外。2010年美國政府頒布「共同核心」(Common Core)課程標準,着重要提升學童的數學、閱讀等能力,例如幼稚園學生應有加減數概念、懂得從1數到100等。

結果,不少幼稚園為加強學生的學術能力,讓幼兒上更多正式課程,據《紐約時報》指,部分學校要求幼稚園學生開始學小一、小二的課程內容,又以練習冊及課本,取代玩耍區及沙盤等。幼童的玩樂時間被犧牲掉,但當地就漸有聲音認為,是否走錯了方向?又有教師認為不應減少玩耍,指讓孩子有模擬買東西的遊戲、利用積木了解如何搭建橋樑等,才是最好的學習,催生了當地的一場反思。

美國維珍尼亞大學去年一項訪問逾2,000名教師的研究發現,幼稚園每日讓學生學習拼字的比例,從1998年的18%,大幅升至2010年的41%,每日學習創作完整句子的比例也從28%升至55%,但每日學習藝術、音樂的比例則下降。

小小人兒就要學拼寫艱深的字、學習語法,雖然在起跑綫跑得快,但太早催谷,並不代表日後就好,英國的劍橋大學曾於2009年發表報告,認為學童在6歲之前,只應該接受遊戲式的教育,而不是正式學習,因他們的心智發展仍未足以應付嚴謹課程。

更甚的是,太多、超出程度的學術學習,會否令學童吃不消,失去對學習的樂趣?英國教育專家Richard House曾公開建議,6歲以下的孩子,不應接受正式學習,反認為6歲以下的小朋友,需要通過大量玩樂以發展社交技巧、學習如何控制情緒。若在這時期過分着重學術,對長遠發展不好,甚至有礙健康。

在愈見講究競爭力的年代,既不能學得少、落後於人,又不能讓孩子失去玩樂的機會,當中的重要之處,就在於如何從中取得平衡,讓孩子可以在遊戲中既玩樂又學得到知識。事實上,在歐洲國家如德國、芬蘭等地,亦是着重遊戲式學習,如德國強調透過刺激智力開發的遊戲,讓幼兒可從中接觸數學、科學等知識,而不是一味學閱讀、計數等課堂教育。

在英國,劍橋大學近日更是成立中心招募教授,專門研究如何把玩樂放到兒童的學習之中,達到幫助成長的效果。

世界永遠在變,學習哪種學術知識對孩子最有幫助?才可最有競爭力?無人可以說得準,但只要孩子有興趣去學習、願意終身不斷學習,肯定可有助他們在未來社會之中立足,利用遊戲啟發他們的學習趣味,比用厚課本、多本練習冊嚇怕孩子好得多。

讓孩子忙忙忙,超出負荷能力,在美國既引來反思,鼓吹孩子玩多些;在情況嚴重得多的本港,不少幼稚園教得深、多功課,程度超出小兒科,與遊戲學習距離愈來愈遠,又何時才會有一場反思?

撰文 : 沈帥青